English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999-02-19 来源:光明日报 刘宗发 张艳国 我有话说

历史常常是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在其发生过程中乃至刚刚结束时,人们并不能马上认识其价值及其对未来的深刻影响,而事实上,每一个对未来历史发展方向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历史事件,愈到后来,影响越大。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如此。自此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便成为一个时代概念。它是划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一个界标,寓意着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邓小平同志曾作出过精辟的概括:“我们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制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评价它“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们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堪称为影响中国当代社会变革的伟大事件,乃在于它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国民心中确立了合乎时代潮流的价值观与全新而科学的精神信念。

现代化之所以有魅力,在于它能够提高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够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之在国际格局中获得主动。这正是十七世纪以来现代化运动成为世界潮流在全球铺天盖地般涌来的秘密所在,由于现代化,资产阶级建立了一批“发达国家”,获得了奴役后发达国家和民族、建立世界范围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资本。近代中国,由于自身的贫穷落后,备受依靠现代化武装起来的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最后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走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西方,深受当时中国先进分子的青睐,他们也热切希望自己的祖国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富强起来。但近百年的“西化”实践证明,刻意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努力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并不能救中国。中国要实现百年梦想,拥有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路。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短短的3年里,就基本上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更使中国人看到了现代化的现实希望。西方学者也承认:“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似乎实现了经济发展方面的许多目标。对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来说,中国作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模式正在崛起。”

诚如专家所指出的:“一般地说,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开端、进程和状况乃至结果,是这个国家的内部因素和世界的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虽然在本世纪中叶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门槛,但并不意味着从此一帆风顺。事实上,从1957年开始,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开始出现“左”的偏差。随着“左”的错误的发展,最终酿成我们在整个工作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并导致“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刚刚启动,就被迫中断了。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能够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进程,从而刷新当代中国的社会面貌,正在于它重新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机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了社会改革的伟大任务,使我们得以重新开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承续20年前所起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们开辟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所界定的“中国式的现代化”:“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从世界历史角度看,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社会变革。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工业化,但工业化并不等同于现代化。因为工业化仅指基于技术及应用科学研究所推导出的“经济”变迁,它只具有经济学的意义;现代化则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社会与政治变迁,它具有普遍的社会性和革命意义。但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总是看重工业化,所以,在社会发展中难免出现某些失衡。

我们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也经历过由片面现代化观到全面现代化观的转变。这一转变,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国后,我们在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时,是立足于经济和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即追求工业化发展的。1954年,周恩来同志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1957年,毛泽东同志坚信,“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为我国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只有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变,才能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就规范了我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实践中所探索的几个重要层面:第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速经济现代化;第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进行科教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不断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第四,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促进人的现代化,极大地激发实践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干出一番前人未曾干过的伟业。这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全面现代化观:以现代生产力发展为龙头,以技术发展水平为动力,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阐述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理论时使用了规范的语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术语为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被固定下来,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指导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拓的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道路,我们就不可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历史不容假设。但是我们毕竟已经步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快车道,亿万中国人民已经在中国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的历史性进程中得到了实惠。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使我们得以打开国门,敞开心扉,睁眼看世界,使我们明白了许多浅近而付出了极大牺牲才获得的道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华民族要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刻也不能放松现代化的努力”,等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中国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更带来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巨大变化;如果不从20年来中国社会实践的轨道上加以把握,永远不能窥全豹。

历史赋予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太多太深邃的内涵:十一届三中全会,永远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